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作者:厦门华厦学院 时间:2013-12-28 点击数: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
2、目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
5、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载体和形式
1、主要内容:
第一,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高校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第二,大力开展科技发明。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要规范和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
第三,扎实开展勤工助学。要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各级政府要广开渠道,努力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要加强大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四,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活动。要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第五,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专科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六, 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要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学习参观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
2、主要载体: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
3、主要形式:
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科技扶贫、挂职锻炼、就业见习、文艺汇演、勤工助学、兼职创业等。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1、组织和实施: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散实践由学生个人自行联系进行。
第二,根据集中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积极与省内外有关地方和单位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集中实践由学校统一组织。由社会科学系、学生处、院团委和学生所在系共同组织。具体分工为:社会科学系负责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提纲,安排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成绩的评定等。各部系负责本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考勤、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的收集等。学生处和团委负责配合社会科学系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第四,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前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完成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五,各部系应于每年9月15日前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登记表和实践论文(调查报告)以班级为单位(附学生班级名单,并注明未交学生名字)收集好,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办公室。
第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部在每年9月底开展综合实践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和调查报告(论文)撰写的质量,按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该课程成绩。10月初上报教务处和各部系。
第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部、学生处、院团委和学生所在系共同组织评选社会实践优秀生。优秀学生的名额不得超过社会实践总人数的20%。
第八,社会科学系组织人员把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报告(论文)整理成册。
2、实践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实践报告(论文)内容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要与自己实践实际情况相联系,字数不能低于1500字。学生可以参考以下方面的课题:
(1)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分析社情、民情、国情问题。
(2)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分析各类型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
(3)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分析研究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4)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
(6)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7)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
(8)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问题。
(9)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调查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
(10)学生可以根据以上参考课题,自拟题目。
3、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1)本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和调查报告(论文)撰写的质量,按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该课程成绩。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2)成绩评定方法: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度: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优秀评定标准:学生参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文章理论分析与自己的实践内容紧密结合,有自己的观点和视角,分析深入,逻辑性强,行文语言流畅,论文(调查报告)格式规范,文章字数达2500字以上。
良好评定标准:学生参与实际调查,文章理论与实际结合,有自己的观点,语言较流畅,论文(调查报告)格式较规范,文章字数达2000字以上。
中等评定标准:学生参与实践,文章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内容撰写,但分析欠深入,文章逻辑性不强,行文语言欠流畅,论文(调查报告)格式欠规范,文章字数达1500字以上。
及格评定标准:学生参与实践,但文章没有结合自己的实践来开展研究,纯属理论性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文章字数1000字以上。
不及格评定: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提交的文章明显脱离实践活动的内容,且有明显拼凑或网络下载抄袭痕迹。
(3)第一次评定不及格者可在毕业前再安排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按照教学安排,应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再开设本课程。前四门课程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也可根据需要调整课程顺序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年8月26日)
[2]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2005年2月1日)
[3] 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2007年5月4日)
[4] 王兆国,在中国青年群英会上的讲话,(2007年5月4日)
[5]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2002年9月1日)
[6] 团中央学校部.团十四大以来学校战线重点工作综述(2003年7月10日)
[7] 郑大俊.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 吕灵昌,宋刚,王增国.大学生安全必读[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10] 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 范伟达.市场调查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 宇文宏.大学生安全知识必读[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3] 吴志功,李雪莲,杨文茹.大学生为计自救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 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保卫学研究委员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6] 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7]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2003(3);72-75.